(重庆市忠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选调生 陈怡红)
“白云苍狗,星霜荏苒”,驻村已经接近两个年头,来的时候正逢夏天,三度蝉鸣穿廊过,两载年轮入木深,当初种在村委门口前的桂花树苗已长成了翠幄小树,而我也在日升月落的驻村图鉴里,将那些浸透汗水的“夏日限定”酿成了滋养成长的醴泉。
第一个夏天,怀揣“山川一路玉壶冰”的一颗初心,修炼基层工作的专属“武功”。初到小山村,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与陌生复杂的村情,我时常感到手足无措,甚至闹出许多笑话。第一次入户的时候,有村民问道:“宵夜没得?”“这才刚天黑,就要吃夜宵啊?”我感到不可思议,他们笑作一团,原来“宵夜”是“吃晚饭”的意思。这一刻,我深深地领悟到,基层工作这本书我学的太少。此后的每一天,我都不断地穿梭在田间地头,扎根于村民家中,同他们一起学“土话”、话“家常”,听他们讲百态的人生经历,为他们解决大大小小的“急难愁盼”。“石以砥焉,化钝为利”,一个夏天不仅让我学会了这里的方言,更拉近了我和群众的距离,走在路上,村民开始热情和我打招呼,我也从那个“新来的大学生”变成了“村里的陈妹儿”。从“书卷”到“山海”,从“霓虹”到“麦浪”,基层工作这份“武功”我修炼越来越熟练,也更加能体会到被群众需要的幸福滋味。
第二个夏天,秉持“赤膊争舟逐浪头”的一股冲劲,探寻产业振兴的独家“秘籍”。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它不仅是增强乡村经济的“强心剂”,更是促进群众增收的“金扁担”。村书记总是一脸愁容地说:“我们村产业发展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要是可以多几个产业就好了!”怎样才能提振村产业发展,成了压在大家心中的一块打石头。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跟着村委干部、驻村工作队不断奔走、深入调研,最终找到方法,决定用“两条腿走路”,既破除“旧”的迷障,又激活“新”的动能:一方面努力盘活集体经济,协调解决中药材厂房租赁历史遗留问题;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新的产业,组建就业帮扶车间,试点数字乡村项目,以产业发展联农带农。从就业帮扶车间的用电协调,到数字乡村项目的基站选址,再到集体资产盘活的利益分配,每个环节都要“磨破嘴皮子、踏平门槛子”。帮张嬢嬢填完技能培训申请表,转身又去教李伯伯用手机查看智慧家园数据,裤兜里虽总揣着充电宝和润喉糖,但心情却比中了大奖还要开心。夏日热浪翻滚,比烈日更炽热是振兴路上的激昂脚步,比气温更灼烫的是大家口中那句“热的是天气,燃的是干劲”的铿锵誓言,40多度的高温红火的不仅是这个夏天,还有村民们日益渐鼓的钱袋。
第三个夏天,带着“绿阴不减来时路”的一片期盼,深耕枝叶关情的民生“沃土”。基层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当在斑驳树影间丈量阡陌村道时,当在烈日炙烤下宣传森林防火时,当在星夜兼程中争取民生项目时,我明白所做的一切都承载着百姓的殷切期盼。“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所有的努力终结出累累硕果。第三个夏天尚未来到,但我似乎已经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保供水项目让村民不再为饮水难发愁,点对点帮扶让监测户脱离了返贫风险,爱心企业资助让逐梦学子实现大学梦想……一桩桩、一件件实事都是对“为民办实事”的具象写照,也是对“为民情怀”的生动注解。此刻驻足回望,“绿阴不减”处是初心如磐的坚守,“添得黄鹂”声是民生改善的回响。从《诗经》“民亦劳止”的喟叹到“共同富裕”的蓝图,为民服务的道路依然在脚下延伸,我也将秉持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继续在基层的大地上,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用行动诠释选调生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