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刘铭源:抢险救灾中的钢铁脊梁
2025/4/2 8:41:33     浏览次数:1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林海瑞

2024年7月,印度洋暖湿气流带来的持续降雨,让日喀则市定结县陈塘镇陷入危机。那当河水流量暴增,仿佛一头失控的猛兽,肆意冲击着周边的一切。省道514线日屋镇至陈塘镇路段,多处被大水冲毁,严重的塌方、泥石流和落石接踵而至。陈塘镇区域的电力与通信瞬间中断,多名外来游客和务工人员被困在藏嘎村一带,他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


1_副本.jpg


在西藏日喀则昂仁县,中国中铁总承包公司抢险救灾前线指挥部指挥长刘铭源(左2),带领抢险人员实地查看道路情况,商讨板房运输方案

生死时速抢通“生命线”

抢路保通,已刻不容缓。中国中铁总承包公司得知消息后,毫不犹豫、主动请战,承接了这场艰巨的抢修保通任务。刘铭源,这位中国中铁西藏GBF公路二期工程指挥长,被选派为前线总指挥。摆在他面前的,是12处断崖式坍塌,仿佛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刘铭源深知时间紧迫,迅速率队兵分两路,采取“分段攻坚、立体作业”的模式。高原之上,高寒缺氧如同恶魔一般时刻折磨着队员们,复杂的地质条件更是给施工增添了无数困难。但刘铭源没有退缩,他身先士卒,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在20个昼夜的连续奋战中,队员们累了就靠在机械旁稍作休息,饿了就啃几口干粮。终于,他们提前5天抢通了道路。11月5日,陈塘镇对外交通全面恢复,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日喀则市人民政府及定日县人民政府纷纷发来感谢信,这是对他们努力的最好褒奖。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打算放过这片土地。若干年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强大的能量在青藏高原南部不断积聚、贮蕴,一场更大的灾情正在悄然逼近。

逆行而上转战抗震一线

2025年1月7日,定日县突发6.8级地震,灾难瞬间降临。这场地震致使126人遇难,6.15万人受灾,无数家庭支离破碎。中国中铁第一时间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刘铭源再次临危受命,担任抢险救灾前线总指挥。

这一次的抢险,远比上次更加危急,也比想象的困难得多。余震频发,每一次震动都仿佛是大地在咆哮,威胁着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交通中断,物资难以运达,救援工作举步维艰。但刘铭源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既当指挥员又作战斗员。他统筹中国中铁系统内在藏13家单位16支队伍星夜驰援,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希望的火把。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刘铭源统筹调运折叠板房1500间、应急物资4400余件。为了提高救援效率,他创新建立“网格化救援+流动补给站”机制。在搭建板房时,他带领抢险团队不断改进安装工艺,提高安装速度。每一个队员都在争分夺秒,大家的双手磨出了血泡,却依然咬牙坚持。最终,每间板房安装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最快仅用2分07秒便完成一套板房的搭建,创造了灾区救援一个又一个的中铁速度。

在安置点,刘铭源发现13名藏族学童失学。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他的内心无比心疼。他立即协调搭建“高原爱心书屋”。当6岁女孩小卓玛捧着新书露出笑容时,刘铭源动情地说:“看到孩子们能继续读书,这比任何荣誉都珍贵。”经过17个昼夜的奋战,抢险团队累计搭建完成1500套折叠板房、平整场地9万余平方米、装卸物资6万余件和食品244吨、疏通道路5.5公里、房屋安全评估1500余户,清理房屋、搬家安置及财产搜救300余户,圆满完成了西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安排部署的全部救灾任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央企的责任担当。


2_副本.jpg


2024年1月12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曲洛乡热木庆村安置点航拍全景

扎根高原续写奋斗之歌

作为指挥部的“领头雁”,刘铭源始终践行“三个务必”要求:务必靠前驻点指挥、务必保障人员安全、务必实现快速响应。在两次抢险战役中,他连续30余天驻守海拔4000米以上现场,日均工作超16个小时。在那寒冷的高原上,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危险、最需要他的地方。他以身作则,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让党旗始终飘扬在抢险最前沿。

如今,刘铭源又迎来了一个更加艰巨而神圣的任务:负责定日县曲洛乡措昂村灾后整村重建工作。站在灾后重建施工现场,他不止一次和同事说道:“等到措昂村重建完成,我一定在里面好好逛一圈。”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3_副本.jpg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长所乡嘎旦村安置点板房搭建现场

科学管理铸就工程标杆

刘铭源不仅在抢险救灾中践行“三个务必”要求,更将科学管理理念贯穿于工程体系建设。在工程推进过程中,他紧抓主要矛盾,将工可和施工图审查流程从三级审批压缩至自治区交通厅直审。这一举措,使得两项审批周期分别缩短180天和145天,在全线三家央企中实现“第一家率先报送工可,第一家一次性全部通过西藏自治区工可评审,工可在西藏自治区评审通过数量第一,刷新央企在藏项目审批纪录。他主导的阿里-23号项目(海拔5800米)更是创造了87天贯通18公里的奇迹,较合同工期提前11个月,成为西藏首个竣工验交的国边防公路项目,收到了西藏军区保障部的表扬信。

从抢险先锋到建设标兵,刘铭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中铁人的责任担当。他就像一颗坚韧的螺丝钉,紧紧地扎根在高原这片土地上。他的故事仍在续写,正如那条穿越雪山的公路,一直向着光明延伸,激励着更多的工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4小时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