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湘西永顺县润雅乡五官村莓茶园里,一株株翠绿的藤蔓攀援生长,嫩芽初绽。这种“绿藤子”的学名叫“显齿蛇葡萄”,是一种藤本植物,五官村当地叫莓茶,也有地方叫藤茶。清晨六点,村民杜国胜和老伴便挎着竹背篓上山,经过一天指尖翻飞间,他们俩采下24斤鲜茶,就近卖给村加工厂获得收入960元,“采茶不费力,家门口就能挣钱,这日子有奔头!”杜国胜满脸笑容地说。在村部不远处的一处莓茶加工厂房内,原村党支部书记杜永爱正忙着过磅收茶,当天收购鲜茶超900斤,现场支付村民3.6万余元,像他这样的加工厂,村里好几家。这片曾因山高路远深度致贫的土地,如今因一条条“绿藤子”焕发勃勃生机。
科技赋能:从“山间野藤”到“创新引擎”
“别看它现在是‘金链子’,几年前还是无人问津的山间野藤子呢!”吉首大学驻村第一书记桂克印说。面对莓茶产业“散、弱、小”的困境,吉首大学以科技破局,通过连续4年的努力,这株“山间野藤”已蜕变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创新引擎”。吉首大学工作队联合生态学相关专家团队,建成“永顺莓茶种质资源科研基地”和“永顺莓茶科普展示室”,科研基地历时三年选育出黄酮含量极高的“润雅1号”新品种,推动永顺莓茶提质升级。科普展示室里生动展示莓茶历史、种植技艺及健康功效,年接待访客数不断提高。同时,联合药学和食品科学加工专业专家,在深加工实验室中“点茶成金”,研制开发莓茶牙膏、冰激凌等衍生产品。当前,五官村莓茶亩产产值约5000元,从野藤到“黄金叶”,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技正让这条“绿藤子”释放出前所未有的产业能量。
设施筑基:夯实产业发展硬支撑
吉首大学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累计争取专项资金560万余元,在村实施三个主要工程,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针对莓茶藤本植物的特性,专门设计了适合藤蔓作物制茶的机械化设备:当前投资近200万元,正在建设1200平方米的村集体莓茶加工厂,配备全自动杀青机、揉捻机、提香机等设备,日加工鲜茶能力提升至4000斤,预计年产值将突破2000万元;同时,通过不断努力,修建完善莓茶产业机耕道和产业路4条,路长达10余公里,覆盖全村6个片区的所有莓茶茶园,村民不仅告别了肩挑背扛的历史,茶农采摘效率也明显提高;此外,为提升产业软实力,工作队主动“走出去”取经,前往湖南张家界市和湖北恩施州学习农产品电商运营模式,并积极筹划五官村莓茶云端销售项目,打造莓茶电商运营工作间。
衔接振兴:“三链融合”铺就共富路
吉首大学以“锻造创新链、夯实人才链、拓展销售链”三链融合为抓手,推动莓茶产业成为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黄金纽带”。通过举办“茶情四溢 你‘五’同行”营销大赛,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多款深加工产品孵化方案,以赛促产激发创新活力;选派多名专家来村开展技术帮扶,组织莓茶加工、电商运营等培训10余期,培养本土“莓茶专家”100余人次,组建2支直播团队,培育“带不走的振兴生力军;构建多元销售网络,入驻“832平台”、开办网络店铺,实现莓茶等农产品线上销售额150余万元,依托吉首大学消费帮扶累计采购约120万元,师生团队校内外协助莓茶销售超100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69万元,较帮扶前增长33倍,村民户均年收入从1.2万元增至2.3万元。
长效机制:筑牢产业持续动能
吉首大学构建“党建引领+平台支撑+品牌升级”三位一体帮扶机制,为莓茶产业注入持久动能。校党委将乡村振兴与莓茶产业发展纳入年度重点任务,党委书记多次带队驻村调研,指导莓茶产业发展,并不断落实帮扶资金;建成“产学研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基地,吸引1000余名师生来村体验莓茶采摘、加工和制茶过程,同时派专业团队主攻黄酮提取、冻干保鲜等关键技术,开发出保健含片等多款高附加值产品;推动“四明山云雾莓茶”获绿色食品认证,制定质量标准3项,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莓茶藤本植物的生态适应性,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
结语
“三年内,生态茶园将串联起本村及邻村种植、加工、文旅全链条,让更多‘绿藤子’变成当地百姓的‘金链子’!”吉首大学驻村第一书记如是说。2024年,五官村莓茶种植面积突破5000亩,产值达2000万元,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从杜国胜夫妇采茶日入960元的笑脸,到加工厂单日支付村民3.6万元的场景,这条承载希望的“绿藤子”,正沿着“科技赋能—链条融合—市场开拓”的路径,在武陵山片区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新篇。(唐业喜 黎罡)